PDF
导出
分享
收藏
专辑
1卷 第2期
纸质出版日期: 2017 ,
Scan QR Code
史清华. 中国农户土地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流转模式研究——来自山西的经验[J]. 社会政策评论, 2017,1(2):5-34.
史清华. 中国农户土地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流转模式研究——来自山西的经验. [J]. Social policy review(chinese version), 2017, 1(2): 5-34.
史清华. 中国农户土地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流转模式研究——来自山西的经验[J]. 社会政策评论, 2017,1(2):5-34. DOI:
史清华. 中国农户土地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流转模式研究——来自山西的经验. [J]. Social policy review(chinese version), 2017, 1(2): 5-34. DOI:
在中国尽管农户不拥有农地所有权,但农地无论是作为生产要素还是作为农民最后的生存保障,其在传统农民心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从流转的方式看,转包是耕地流转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耕地不断向种田能手集中,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比例显著增多。这完全符合“舒尔茨假定”,即效率优先准则。从农地流转的历程看,虽然政府大力支持,但受耕地规模较小和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影响,离真正的农地流转市场形成还有一段距离。从村际视角看,无论是农户家庭农地经营规模、结构和质量,还是流转频度和力度,受地理区位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村际间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农户家庭农地规模农地流转山西经验
西奥多· W. 舒尔茨, 2006 ,改造传统农业(第 2 版),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 史清华, 1999 ,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3] 杜润生,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9 月。[4] 赵德余,中国粮食政策史: 1949-2008 ,世纪出版集团, 2017 年 6 月。
Related Articles
Related Author
Related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