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 “福利社会”成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认为中国“福利社会”的来临主要表现在:增进民生福祉确立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普惠性成为社会政策的主要原则、社会支出呈现结构性转型、筹资多元分担机制得以形成、民生政策已体系化和制度化。目前“福利社会”持续性发展战略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改善的良性循环、实施社会政策的国民待遇改革、向儿童及家庭加 大社会投资、重视赋能型的社会服务等。最后,从发展愿景来看,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了“新福利社会”作为“美好社会”核心内容的构想。
近十多年来, “福利社会”成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认为中国“福利社会”的来临主要表现在:增进民生福祉确立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普惠性成为社会政策的主要原则、社会支出呈现结构性转型、筹资多元分担机制得以形成、民生政策已体系化和制度化。目前“福利社会”持续性发展战略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改善的良性循环、实施社会政策的国民待遇改革、向儿童及家庭加 大社会投资、重视赋能型的社会服务等。最后,从发展愿景来看,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了“新福利社会”作为“美好社会”核心内容的构想。
福利社会美好社会社会投资社会服务国家
福利社会美好社会社会投资社会服务国家
Pelling H., 1984, The Labour Governments, 1945-51, The Macmillan Press Ltd.[2] 安东尼·吉登斯, 2000 ,《第三条道路—— —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 林闽钢, 2010 ,《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 兼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江苏社会科学》第 4 期。[4] 岳经伦, 2008 ,《社会政策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社会身份本位到人类需要本位》,《公共行政评论》第 4 期。[5] 徐道稳, 2008 ,《以发展型社会政策构建发展型福利社会》,《深圳大学学报》第 1 期。[6] 郑功成, 2008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7] 刘继同, 2009 ,《社会福利制度战略升级与构建中国特色福利社会》,《东岳论丛》第1 期。[8] 景天魁、毕天云, 2009 ,《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意义》,《学习与实践》第 9 期。[9] 林闽钢, 2010 ,《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 兼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江苏社会科学》第 4 期[10] 韩克庆, 2012 ,《福利社会论要》,《传承》第 9 期。[11] 景天魁, 2012 ,《社会管理创新与福利社会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 期[12] 奂平清, 2015 ,《福利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 — 兼论社会政策研究的理论自觉》,《教学研究》第 11 期。[13] 汪连杰、同春芬, 2017 ,《从“消极福利”到“积极福利”—— — 论中国积极型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路径》,《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第 1 期。[14] 王思斌, 2004 ,《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 , 《中国社会科学》 第 6期。[15] 王绍光, 2007 ,《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中国公共政策格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公共政策评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 卷。[16] 习近平, 201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 11 月16 日第 4 版。[17] 民政部, 2007 ,《社会福利事业将转为“适度普惠型”》,《政协天地》第 11 期。[18] 郑功成, 2008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7 》,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 2017年。本文使用的“社会支出”的统计口径依据:顾昕、孟天广, 2017 ,《中国社会政策支出增长与公共财政结构性转型》 , 《广东社会科学》第 6 期。[20] 白天亮, 2016 ,《中国政府获国际“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人民日报》 11 月 19 日第 6 版。[21] 林闽钢、吴小芳, 2010 ,《代际分化视角下的东亚福利体制》,《中国社会科学》第 5期。[22] 林闽钢, 2014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优化路径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第 7 期。[23] 张秀兰、徐月宾, 2003 ,《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中国社会科学》第 6 期。[24] Charles F. Sabel, 2012, Individualized service provision in the new welfare state: Are there lessons from Northern Europ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Luiz de Mello and Mark A. Dutz (eds.), Promoting Inclusive Growth, Challenges and Policies, OECD Publishing.[25] 林闽钢、梁誉, 2016 ,《社会服务国家: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公共行政评论》第 5期。[26] 林闽钢、梁誉, 2018 ,《论中国社会服务的转型发展》第 1 期。[27] 加尔布雷思, 2009 ,《美好社会—— — 人类议程》,王中宝、陈志宏、李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8] 林闽钢, 2016 , 《积极社会政策与中国发展的选择》, 《社会政策研究》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