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卷 第2期
纸质出版日期: 2018 ,
Scan QR Code
汪润泉. 中产阶级的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基于中产阶级类型化的比较分析[J]. 社会政策评论, 2018,2(2):57-70.
汪润泉. 中产阶级的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基于中产阶级类型化的比较分析. [J]. Social policy review(chinese version), 2018, 2(2): 57-70.
中产阶级对国家社会政治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有着类型化特征,其行为与意识备受关注。利用 logit 回归模型比较了中产阶级与非中产阶级以及不同类型中产阶级在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并非是后卫的,相比于非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公共意识更强、公共参与度更高,但中产阶级与非中产阶级在意识上的差异要大于在行为上的差异,这表明中产阶级的公共意识未能有效转化为公共参与。在中产阶级内部,新中产阶级、体制内中产阶级有着更高的政治效能感与投票积极性,其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显著高于老中产阶级、体制外中产阶级;且体制内中产阶级与体制外中产阶级间的差异要大于新中产阶级与老中产阶级间的差异。在当下中国,造成中产阶级内部政治态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性因素。
中产阶级对国家社会政治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有着类型化特征,其行为与意识备受关注。利用 logit 回归模型比较了中产阶级与非中产阶级以及不同类型中产阶级在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并非是后卫的,相比于非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公共意识更强、公共参与度更高,但中产阶级与非中产阶级在意识上的差异要大于在行为上的差异,这表明中产阶级的公共意识未能有效转化为公共参与。在中产阶级内部,新中产阶级、体制内中产阶级有着更高的政治效能感与投票积极性,其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显著高于老中产阶级、体制外中产阶级;且体制内中产阶级与体制外中产阶级间的差异要大于新中产阶级与老中产阶级间的差异。在当下中国,造成中产阶级内部政治态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性因素。
中产阶级政治态度公共意识公共参与
中产阶级政治态度公共意识公共参与
李培林、张翼 . 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 [J]. 社会, 2008(2):1-19.[2] 李春玲 . 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 [J]. 学海, 2013(3):62-71.[3] 李强 . 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J].2001(2):17-20.[4] 周晓虹 . 再论中产阶级:理论、历史与类型学 -- 兼论一种全球化的视野 [J]. 社会,2005(4):1-24.[5] 张翼 .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2):117-131.[6] 周晓虹 .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J]. 江苏社会科学, 2002(6):37-46.[7] 李普斯特著,张绍宗译 . 《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8] Barrington Moore: “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m World ” [M]. Boston:Beacon Press, 1966, p.418.[9] 塞缪尔 . 亨廷顿,李盛平译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 华夏出版社, 1989:87.[10] Hsiao, Hsin-Huang Michale (ed.). Explor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es in Southeast Asia[M]. Taipei: Program for Southeast Asian Area Studies. 2001:15-20.[11] Hagen Koo. “ Middle Classes,Democratization, and Class Formation: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 [J]. Theory and Society, Vol.20, No.4, Aug, 1991, pp.485-509.[12] David Martin Jones. “ Democratization, Cvil Society and Illiberal Middle Class Culture in Pacific Asia ” [J].Comparative Politics , January 1998, pp.147-169.[13] David S.G.Goodman. “ The New Middle Class: Paradox of China ’ s Post-Mao Re-forms ”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261. [14] 李友梅 . 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功能—— 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 [J]. 社会学研究, 2005(6):90-111.[15] 张磊 . 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 - 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 [J]. 社会学研究, 2005(6):1-39.[16] 陈映芳 .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J]. 社会学研究, 2006(4):1-20.[17] 李春玲 . 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 — 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 [J]. 社会, 2011(2):125-151.[18] 李璐璐,李升 .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J]. 社会学研究,2007(6):15-37.[19] 米尔斯著,周晓虹译 .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20] E.O.Wright,class count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class analysi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21] 李强 .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81-90.[22] 肖文涛 . 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J]. 社会学研究, 2001(3):93-98.[23] 陆学艺,中产阶级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EB/OL].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8/17/content_11894452.htm.[24] 刘欣 .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J]. 社会学研究, 2007(6):1-14.[25] 李春玲 . 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 [J]. 江苏社会科学, 2008(5):68-77.[26] 齐杏发 .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实证研究 [J]. 社会科学, 2010(8):3-11.
Related Articles
Related Author
Related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