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从 一体化向深度化融合发展转型。西部大开放 20 年为西部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仍然存在,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凸显。平衡好城镇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城乡发 展转型是破解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环保的关键。本文在深刻解析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政策要求与发展思路后,客观分析了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现状与基础,提出了从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制度改革创新、加强城乡 通道建设、优化城镇布局形态、扩大对外开放范围、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六大方面建议推动西部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从 一体化向深度化融合发展转型。西部大开放 20 年为西部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仍然存在,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凸显。平衡好城镇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城乡发 展转型是破解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环保的关键。本文在深刻解析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政策要求与发展思路后,客观分析了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现状与基础,提出了从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制度改革创新、加强城乡 通道建设、优化城镇布局形态、扩大对外开放范围、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六大方面建议推动西部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城乡发展转型城乡融合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城乡发展转型城乡融合
[1]赵旭东,朱天谱.反思发展主义:基于中国城乡结构转型的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5-11.[2]刘彦随,严镔,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2016,36(07):1-8.[3]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4]樊杰,王亚飞.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19,39(01):1-7.[5]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8(1):21-32.[6]茶洪旺.区域经济理论新探与中国西部大开发[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7]范昊.城乡关系演进下的中国城乡关联-共生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8]厉以宁.走向城乡一体化:建国60年城乡体制的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19.[9]刘天宇,姜彦福.关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2010,(1):22-25.[10]周江燕,白永秀.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2):5-17.[11]张克俊,杜婵.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继承与升华[J].农村经济,2019(11):19-26.[14]龙花楼,李婷婷,邹键.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2):2080-2085.[15]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70-81.[16]徐明华,盛世豪,白小虎.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经济学家,2003(06):20-25.[17]柯蓉,张贺.长江经济带城乡一体化与城市转型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17(06):45-56+156.[18]李玉恒,曹智,贾大猛,张紫雯,刘彦随.制度演变与中国城乡发展差距 — —基于3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01):45-50.[19]白永秀,吴丰华等.2017中国城乡发展报告-水平评价与精准扶贫[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168.[20]陈学云,史贤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路径研究 — —基于新农村建设平台[J].经济学家,2011(03):59-66.[21]朱介鸣,刘洋,朱牧文,肖扬.包容性城乡一体化发展: “区域空间分散-地方空间集聚”的空间范式转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9(05):24-31.[22]任保平,梁炜 .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态势、模式和路径选择[J]. 财经科学,2008(10):117-124.[23]周英.中国西部乡村-城镇转型的动力机制、模式及测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4.[24]曹智,李裕瑞,陈玉福.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地理学报,2019,74(12):2560-2571.[25]贾若祥 . 如何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形成新格局[J]. 中国发展观察,2019(08):5-8.
[12]Liu Yansui.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Sinica,2018,73(4):637-650.[13]Ge D,Wang Z,Tu S,et al. Coupling analysis of greenhouse- led farmland transition and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s farming area:A case of Qingzhou City.LandUse Policy,2019,86:113-125.
Related Articles
Related Author
Related Institution